“抗大精神”滋养秀美山川
7月,位于信都区的抗大路浆水镇段绿意盎然,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在这条中国骑行精品线路上,一队队身着骑行服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飞驰竞速,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曾在浆水镇一带办学两年零三个月,前南峪村是校部所在地。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并在今后的岁月中深深熏染着这片土地。
位于浆水镇的抗大陈列馆。高晓博摄
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浆水传承弘扬“抗大精神”,持续做大做强“红”“绿”两篇文章,构建“红色+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昔日的“荒山秃岭和尚头”,蝶变为一幅生机盎然的绿美画卷,让更多人捧上了生态致富的“金饭碗”。
展开剩余66%前南峪村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抹醉人的绿,源自几代前南峪人的努力,植树造林、修地造田、兴修水利、兴办工厂……眼下,8000亩山场披上绿装,94.6%的植被覆盖率织就无垠绿毯;油蟠桃的甜香随风飘散,毛茸茸的板栗青果压弯枝头;苹果树荫下,果农们灵巧地为青果套上纸袋;梯田上,“再造秀美山川”的誓言格外醒目。“我们在梯田上发展林下经济,待到了九月,漫山鲜花盛开,前南峪将更加秀美。”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话语中充满自豪。
村民李爱英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办起了农家乐,乐呵呵地细数着变化:“咱这儿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冬有乐,一年四季都有看头。守着这绿水青山,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山绿了、村子美了、百姓富了,浆水人传承弘扬“抗大精神”的信念愈发坚定。
“镇里50多个村曾有抗大学员驻扎,其中43个村保留有抗大旧址,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旧址群。”浆水镇党委书记乔超说,利用红色资源,他们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和研学产业,建立抗大少儿研学基地等,将红色文化与教育、旅游深度融合。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陈列着抗大师生当年用过的教材、马鞍、行军锅等,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抗大卫生处旧址安庄村对6处旧址院落、70间房屋进行保护修缮,发展旅游业;寨上村对150间旧民居按照历史风貌进行修缮,建设研学住宿、沉浸式体验、高端民宿3个功能区,深度还原历史场景,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缅怀先烈,追寻红色记忆。
抗大路如玉带般环绕山间,外地牌照的车辆和全国各地的骑行爱好者络绎不绝,沿线的前禅房村也迎来一波接一波游客。
“闲置石头房屋变成精致民宿,废弃石碾、石磨被巧妙利用于旅游体验项目。游客还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民宿康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位于前禅房村的云清清民宿负责人李鹏玉说。
在这里,游客或沿着山间步道赏景散步,或在传统村落中静享时光,或择一处别致小院休憩。来自天津的游客梁晶说:“闻着屋内的中药熏香,漫步在天然氧吧,整个人都慢下来了,简直就是现实版‘向往的生活’。”
“随着民宿经济等旅游业态兴起,我们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康养旅居名镇建设的路径举措。”乔超说。如今,“抗大精神”滋养出的秀美山川已成为文旅金名片,浆水百姓的美好生活越来越多彩。
作者: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郭雨晗
来源:邢台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于:北京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