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黄老师为我们放映了电影《惊蛰》。地方语言的差异使我在影片内容上理解得含糊。但单看画面也不失为一种更加深层理解影片的方式。该片英文译名为《二妹的故事》,直白而又准确,王全安导演用几近平民化的视角为我们真实演绎了偏僻西北农村妇女二妹的生存状态。
《惊蛰》是一部“土气”的影片,除去从头到尾的方言演绎,最现代最洋气的场景也不过只是县城小饭馆盘绕着的小彩灯。然而就是这么一部不洋气的影片,却让我们多次由衷地发笑,笑料并不是周星驰般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语言对话,而是我们生活中再也见不到的真实的质朴:和同乡女友躺在床上翻滚打闹的二妹;第一次吃到巧克力时胆怯又小心的二妹;同男朋友骑着摩托车奔驰在乡间土路上,带着墨镜大笑着的二妹等。
细想,二妹的生活中并没有亮点,更没有什么谈得上辉煌。从不甘心被安排婚姻,到不成功的恋爱经历,到回到原点结婚生子,到生活中种种如意不如意,平淡而又悲凉。年幼时的她笑,是出于懵懂无知;嫁为人妇后,她哭,她迷茫,面对现实不知所措,也是出于一种无知。二妹的一生都是处于一种“虚无”状态,这种“虚无”是精神上,文化上的虚无。一块巧克力就能让她喜笑颜开,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观看饭馆水族箱,嫁人后日复一日地做饭,挑水,喂猪。
关二妹大部分时间是“行尸走肉“,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大众文化活动也仅仅是戏班子搭台唱戏而已,广大农村就这么几百几千年间,浸没在这传统民俗戏曲文化里,没有进步与文明,更不懂法律与科学。
摄影师通过高度即兴的摄影方法,编织成一幅巨大的农村生活图。图片上的人物看起来是野蛮的:随意砍树,调戏女服务员,哄骗女生与其发生性关系。怎料这种野蛮的背后,是人们对文明,对文化的缺失。这不禁让我想起《大学》的开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里说的“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众所周知,如果草木缺乏应有的养分,会致使畸形甚至是凋亡。影片中村民们不正是那一棵棵缺乏知识文化给养的小草树木么?他们没有生活目标,更谈不上拥有远大理想,只好日渐在“漫无目的,彷徨度日“中煎熬度日,木材刨了一下又一下,井绳转了一圈又一圈,猪喂了一遍又一遍,他们劳作周而复始,同行尸走肉一般。
让我们把视角再聚焦到主人公关二妹身上,有人说影片最后一幕是讲二妹又重新找到新的生活,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二妹搂着仅有的独生子凝望红风车,迷失在风车一圈又一圈的回旋之下,那纸风车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妖冶,周而复始地一圈又一圈转着。命运总是在轮回,冥冥之中我听到一组对话:”你放羊为了什么?“,”赚钱“。”你赚钱为了什么?“,”娶媳妇“。”你娶媳妇又是为了什么?“,”生娃“。”那么,你告诉我生娃是为了什么“,”放羊“。
那么我们影片中年龄最小的人物,关二妹的儿子,又会何去何从呢?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